巴黎奥运会比赛正酣,此前有开幕式引发的种种话题还在延续,对于法国浪漫和松弛感的文化讨论还在深入。在争议和吐槽背后,巴黎奥运开幕式埋藏了许多文化元素,向经典电影、游戏、音乐以及历史人物致敬,比如现场穿插出现的九本书,都是法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彩蛋”展现了法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全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并为全世界带来视觉盛宴,向世界展示法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创新精神。
《歌剧魅影》、《悲惨世界》……流动的音乐剧盛宴
这是现代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在开放式城市空间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约6800名来自205个代表团的运动员搭乘85艘游船,从奥斯特里茨桥出发,沿塞纳河向西航行约6公里,途中经过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协和广场等标志性建筑,最终抵达埃菲尔铁塔对岸的特罗卡德罗广场参加庆祝仪式。河流、建筑与桥梁共同构成了一个天然的舞台,体育、历史与艺术在塞纳河上融为一体。而担任开闭幕式艺术总监的法国导演托马斯·乔利(Thomas Jolly),也在本次开幕式的策划里透过对经典文艺元素的致敬展现了他对音乐剧的热爱。
水上的城市、建筑、艺术,开幕式上这幅动态的图景,就像很多人所说,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恰恰与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呼应。在这本随笔集里,海明威记录了在上世纪 20年代那个“疯狂年代”,他以驻欧洲记者身份在巴黎旅居的经历。
开幕式短片中,三名小朋友在神秘人的指引下拿着火炬登上了小船,在暗河之中穿行,致敬了音乐剧《歌剧魅影》。《歌剧魅影》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Gaston Leroux)1910年创作的同名小说,讲了一个毁容的、戴着面具的音乐天才,他生活在巴黎歌剧院地下迷宫里,当他爱上了可爱的年轻女演员之后,发生的种种故事。
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响起,头戴面纱和兜帽的火炬手出现在沙特莱剧院楼顶上跑酷,这一形象令人不禁联想到《刺客信条》游戏中的主角。《刺客信条》是由法国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研发的动作冒险类游戏系列。而撑船的神秘人,身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军服,披着白色斗篷,举着火炬在屋顶跑酷,是在致敬《刺客信条》中的主角亚诺多瑞安。
当火炬手来到巴黎圣母院时,镜头也给到了修复工人。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法国最为古老且富有象征意义的纪念碑之一,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却在2019年遭受了一场毁灭性大火,导致尖塔倒塌,但主体结构得以幸存。目前正处于修复过程中,并计划于2024年12月完成修复工作。这一幕正是致敬了为巴黎奥运会服务的幕后英雄:工匠、建筑工人和巴黎市民,同时也致敬了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火炬手顺着绳索进入剧院,那里正在排练雨果《悲惨世界》改编的音乐剧,讲述了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故事。
“小黄人”偷走了《蒙娜丽莎》,绘画重现历史名场面
当画面定格在法国“六月起义”一幕,致敬的是19世纪法国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的巨幅油画《自由引导人民》。
西岱岛上,手捧自己头颅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站在窗前颤抖;窗外,法国死亡金属乐队Gojira奏响激昂的旋律。当音乐来到高潮,同在西岱岛的巴黎古监狱喷射出红色烟火。这是本届开幕式上最富冲击力的场景之一。它所还原的,正是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位王后、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
当火炬手步入卢浮宫时,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以及诸多世界级名画映入众人眼帘。随着运动员们的经过,水面倒映出卢浮宫珍藏的肖像画元素,例如《哈索尔女神迎接法老塞提一世》中的哈索尔女神似乎也在“目送”着运动员们前行。忽然之间,火炬手发现名画《蒙娜丽莎》不见了,原来是被动画电影《神偷奶爸》里的“小黄人”偷走了,而这背后是1911年著名的《蒙娜丽莎》被盗事件。
开启经典文学与电影互动,法国版《燃冬》致敬《戏梦巴黎》
作为电影的发源地,开幕式的创意自然融入了诸多电影元素。随着火炬手的脚步踏入奥赛博物馆,观众仿佛穿梭于电影史之中,发现了一系列经典之作,诸如开场时一段堵车镜头致敬了法国导演雅克塔蒂的剧情长片《玩乐时间》,还有卢米埃兄弟于1895年首映的《火车进站》,以及乔治·梅里埃1902年的科幻杰作《月球旅行记》、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世界》以及《小王子》等珍贵宝藏。
而被网友戏称为“法国版燃冬”,让央视解说员沉默的片段则拍摄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图书馆里的两男一女手上拿过的书,分别是魏尔伦短篇诗集《无字浪漫曲》(Romances sans paroles)、缪塞剧作《勿以爱情为戏》(On ne badine pas avec L'amour)、莫泊桑《漂亮朋友》(Bel-Ami)、安妮·埃尔诺《简单的激情》(Passion simple)、斯利马尼《性与谎言》(sexe et mensonges)、拉迪盖《肉体的恶魔》(le diable au corps)、德拉克洛《危险关系》(les liasions dangereuses)、莫里哀《华丽的情人》(les amants magnifiques)、皮埃尔德马里沃 《爱情的凯旋》(le triomphe de l'amour)。这些作品都是法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每一部都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爱情、人性和社会的关系。
而两男一女奔跑的场景也是对新浪潮电影《祖与占》(Jules et Jim) 以及电影《戏梦巴黎》(The Dreamers)的致敬,《祖与占》是一部情感细腻的法国电影,描绘了两位挚友祖与占之间的生活冲突及其与迷人女性凯瑟琳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而电影《戏梦巴黎》(The Dreamers)则聚焦于三个年轻人的情感探索及他们在追寻梦想过程中的经历。
不仅有竖大腿的康康舞,展示杰出女性备受赞誉
开幕式上一些女性角色也令人印象深刻。在奥尔良码头,来自红磨坊的艺术家跳着“法国国粹”康康舞。康康舞(Can-can)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以高踢腿动作和欢快的音乐著称,通常由一群女性舞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表演。比起原版的红磨坊,舞者们的衣着为了奥运会开幕式重新定制。
开幕式上骑着银色机械马,穿过塞纳河疾驰而来的女骑士,则指代的是传奇人物——圣女贞德。作为法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之一,圣女贞德不仅在法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本届开幕式设置的一个环节,得到了一致的赞誉:十座法国历史上杰出女性代表的镀金塑像,伴随着《马赛曲》的合唱,从塞纳河中缓缓升起。巴黎与女性主义渊源极深。这片孕育了众多哲学思潮和划时代大革命的土地,为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和发轫提供了土壤。
让世界“沉默”的“蓝精灵”,背后是酒神歌颂和平
至于开幕式中最具争议的节目——让全世界解说沉默的“蓝精灵”,这段表演来自法国艺术家菲烈·卡特林Philippe Katerine,只见在表演中,伴随着Philippe的歌声和一群舞者的出场,他唱道:“J'adore regarder danser les gens, J'adore J'adore J'adore (我就是喜欢看人跳舞,哦我爱我爱我爱)。”
随后的经典场景是“最后的晚餐”,长桌上摆放着一道精美的法式佳肴——Philippe 身处其中,他躺在鲜花和水果之间,腰间环绕着水果并穿着一条蓝色短裤,而他所扮演的并不是网友口中的“蓝精灵”,而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角色。在一场狂欢之后,Philippe演唱了歌曲《NU(赤身裸体)》。
酒神狄奥尼索斯不仅是酒神,他还是葡萄酒、葡萄种植、戏剧艺术、狂喜状态、生育、宗教狂热、植物生长以及仪式狂喜的神。他向人们传授葡萄酒的种植和酿造技巧,教人们唱歌、跳舞和演戏,告诉人们如何欣赏美酒和享受宴会,他的形象常常与庆祝、狂欢和解放相关联,因此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欢乐、放纵的形象。他的崇拜者通常会在庆祝活动中饮用葡萄酒,跳舞、唱歌和欣赏戏剧以纪念狄俄尼索斯的贡献和神圣的力量。
虽然Philippe扮演酒神时的赤裸造型引发了不少批评,但Philippe 为本次表演创作并演唱的歌曲《NU(赤身裸体)》被迅速翻译成各国文字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首歌颂和平的歌曲。“如果我们赤身裸体,还会有战争吗?不会!不穿衣服时,你能把枪藏在哪里?藏在哪里?当我们再次赤身裸体时,就不会再有富人和穷人了。是的,无论你是瘦是胖,你都是赤裸裸的。是的,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最后的晚餐》引发争议,促进深入思考文化多样性
虽然有网友对本次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主打创新和浪漫表示赞赏,但也有不少网友质疑巴黎导演的审美。其中尤其以强调自由、博爱和平等的艺术场景中,疑似因致敬《最后的晚餐》的一幕引起最大的争议,导演乔利以达芬奇的经典作品《最后的晚餐》为灵感,并透过变装皇后重现经典的行为引起了基督教社群的强烈批评,认为是对他们信仰的公然亵渎,更有消息指有地区性赞助商之一的美国科技公司C Spire因不满开幕式对达芬奇画作《最后的晚餐》的“嘲弄”,将撤下奥运会所有广告。
对此,巴黎奥组委发言人安妮·德斯坎普表示,他们为节目引发的争议向公众道歉,但这些节目旨在体现巴黎的“开放包容”,并没有故意冒犯任何宗教或者团体的意图。对于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争议持续引发讨论。有媒体发现,海外社交网站上,奥运会官方账号发布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集锦视频在部分地区已下架。但也有网友称,少数国家和地区仍能看到该账号发布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精彩集锦,推测可能是版权限制所致。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引发的争议,触及了文化多样性与全球统一标准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争议,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的文化。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让我们意识到,在追求国际统一标准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或抹杀文化的多样性。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表达方式,这些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充分地展示和尊重。
实习生 冯明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责任编辑: